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点赞”这一举动:朋友圈里看见别人有意思的动态点个赞,微博看到自己的爱豆又取得了成绩点个赞,看到别人点赞抽福利的活动也点个赞……我们将赞美之意无私地奉献给别人,为他人喝彩。但是,我们有多久没有为自己喝彩了呢?我们总说,自...
放假了!前几天看着高一高二们欢呼雀跃着离开,想要放假的心也很是蠢蠢欲动。可是真的到了放假这天,这心情仿佛是激昂过了头已经精疲力尽,如今也没什么感觉了。潜意识中竟更希望不放假的好。细想原因,大抵是不太信任自己,在家的自控哪有在学校老师的他控来得效率高!唉,不过过年嘛,总不能强占着老师,不让老师回家吧...
这两个月来,雨水就如同包了月一般,几乎就没有停过。偶尔能从那云层中窥探到太阳先生模糊的身影,但马上就会被旁边的云小姐挡得严严实实,像是怕我们把太阳先生给抢走似的。她只想自己享受太阳的温暖,一丝也不愿分给我们。而即使是这样阴冷潮湿的天气,也没能阻挡高三同学们努力的脚步。天不亮,学弟学妹们正是熟睡时,...
在这个灯红酒绿、繁华喧闹的城市中,有多少人在抱怨着生活,有多少人正不满足现状,又有多少人,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呢?心理学中著名的“钟摆效应”,即摆球的初始点越高,它摆动到对面的位置也就越高。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受到的痛苦与拥有的幸福是成正比的。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属于一...
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低头族”的人数也愈加壮大。调查发现,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日平均不少于4小时。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同时,也正是各样的统计数字让我们意识到电子产品的两面性。电子阅读的方式想必在人群中并不少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方便、快捷,各式各样的读...
六月佳期,高考盛会。说着说着,高考越来越近,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有青年才俊,修习十载。从小学开始进行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学习知识,掌握技巧,学会做人,高中是最辛苦的阶段,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非常不容易,这期间也有坚持不下去而半路辍学的人。如今已经到了最后冲刺的阶段,有时你会觉得努力了那么多居...
“春水碧雨天,画船听雨眠。”这首诗算得上被民间流传的一首诗,描写的主要是江南的景色。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江南小镇上,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小河里的清澈的水面上,细雨带给水面的涟漪一圈一圈的向外荡去;一只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游走,船家穿带着蓑衣控制着船的方向,在朦胧的小镇上慢...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古代儒生认真读书的理由,而到如今社会,虽说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仕”,但目的多是大同小异,便是生活得更有价值。对于读书“用功”,很多时候也是“被压”出来的。世界上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但...
人生不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但读书能让人生有更多不同的路。读书不为攀比,只为自己,为自己的未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读书固然并不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有很多人从小挖掘自己的艺术天赋,体育天赋,然后一直向这方面发展,也有人在学习生涯中途放弃,直接进入社会创业,...
高三七班傲安于北京九中北楼三层一隅,其旁有棵与众不同的玉兰树。他是高三七班的班花,所有早春的明媚都属于他,只消一瞥,百花散尽。此玉兰和普天之下的其他玉兰一般都长着洁白的叶子,象征着纯洁的友情。在桌子上堆着的卷子、教辅资料、教科书,被同学的讨论与借阅中赋予了更令人怀念的意义。我曾经和同桌提起《月亮与...
楼下新搬进了一对老夫妻,惊动了整栋楼的住户。楼里的老住户都认得他,也都心知肚明,他因为啥搬了出去。这对老夫妻可不一般,老先生可是有名的书法大师。据外头人说,他一幅字画能卖很高的价格,但却赶上了那种乱子,像他这样的文学大家,都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来,起先他们家也没出事儿,只是闭门谢客,自行避起祸端。可谁...
如果有人问我说,为什么要学习?我会告诉他,即使长大了也要学习,这是人生态度、也是生活观念。听哥哥告诉我,大学和中学完全不一样,大学是你想学什么就去学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你什么你学什么,这是一个自主完成学习的态度。哥哥说大学干好三件事就行了,分别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关键还得问问自己要什么...
6月,怀着对家乡泥土味的眷恋,我踏上了回乡的旅程。五个多小时车程后,已近黄昏,伴着黄昏的,是那仅属于乡村的缕缕炊烟,从四方青瓦上缓缓升起,不急不躁,像厨房里的农家人,不时往灶膛里搁上一把老柴火,不紧不慢。老锅上炖着猪肉豆腐,炉上温着酒壶,煨着难得的惬意与休闲。推开厚重的大堂门,一眼便望见了堂上的...
一首歌能听流行多久?可能是一个月,可能是一年,而真正的名曲,那是遥不可及的万代传承,你听――一点一指,轻轻触及,情愫化开。一节一章,慢慢体味,五弦落音。名曲记录的不仅是旋律,更是气节,是从容,是正义。流传于今的也不仅是旋律,是中华民族的觉醒、自省,是中华文华的传承、发扬。而青少年一代的我们就是...
我们村比较有名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几棵上千年的古樟树和一些几百年的老房子。刘家楼是最有名的,它离古樟近,房子最大最古最漂亮最有文物价值。我奶奶和刘家楼有些因缘。解放前几年,刘家楼办学招生,我奶奶在这里读了三年书,跟刘氏兄妹是学友。解放前的两个月,刘家的老老小小都走了。去哪里了,没谁说得清。我奶奶...
又是一年丰收季,胡店乡中心小学校园里的古银杏告别了艳丽的春,送走了炎热的夏,慢慢收藏起绿色嫁衣,用悄然的泛黄迎接着又一个秋的来临,那满树金黄的银杏果则用厚缀、润圆和饱满回馈着花的期待,叶的呵护,枝的承载和根的汲取。最喜校园秋色里,一树杏黄惹人醉。大概是今年的气候非常适合该树挂果,从初春不起眼的小花...
驱车两百多公里,便到了绍兴的境内,不打开心房,是断然不敢这般草率地就亲近这个文化古城的。哦,凌晨1点的鲁迅故里,居然不似想象中的夜市繁华、游人齐聚,深黑的夜里除了朦朦胧胧借着路灯的光亮可以依稀看到石墙上先生夹着卷烟的痕迹外,就都隐藏在神秘中晃晃悠悠地睡了。为了彻底融进故里生活,特意订了青砖瓦房的台...
我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害怕过年,进了腊月便开始愁这个年怎么能过得不那么窘迫。那时候不比现在,称半斤肉都要掐着指头精打细算,更别提什么腊八节的十八种食材了。奇怪的是我们家却很神奇,每年的腊八都过得颇有滋味。在那个与我来说艰难的年代,一碗甜糯可口的腊八粥可谓人间珍馐。初八的前一天我都会很认真地做一天...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不知那夕阳斜光下的野花是否一如诗中描绘的如此淡雅,也不知那月夜晚风中的古堡是否也像史书沉淀得那般神秘,也许此番前行能够为我揭开她的面纱。江水低低地吟诵着这个城市古老的篇章,不远的江面上升腾起一团雾气,悄悄地弥散着、聚合着,诠释着这片土地...
曾在许多地方见过冬雪,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家乡下细密厚重的那种白茫,寄托着小时的牵挂和乐趣。来江南这么些年,昨夜竟然看得一次纷纷扬扬的飘雪,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可我来不及吃惊,还是静静地欣赏这水乡独特的雪吧。大概是看各地的人们都在晒着家乡新年的第一场雪,老天爷突然眷顾了一次无锡,在洒了两日雨水的天空蓦地...